时间: 2023-12-04 00:05:06 | 作者: 资讯中心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爆发。像往常一样,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精确的空中打击之后,美英联合部队开始了这次战争的首次地面行动,目标是伊拉克南部重镇乌姆盖斯尔。
就是在这次战役中,25岁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埃里克一度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称他为“战场上最幸运的人”,因为据报道,在与当地武装发生激烈的交火时,埃里克头部的位置竟被四发子弹相继击中,而因为有头盔的保护,埃里克居然不可思议的幸存了下来。
主持人:这则新闻迅速被全世界的媒体广泛报道,大家都称埃里克是战场上最幸运的人,可是后来经过埃里克本人证实,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只是他开的一个不小的玩笑而已。那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只有在电影里才能听说的故事,能让这么多的人信以为真呢?
埃里克所佩戴的头盔材料是一种合成的化学纤维。它的名字叫做凯芙拉。同等体积下,它的重量仅为钢材的1/5左右,但是强度却是钢材的5-6倍。它的神秘力量从诞生以来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上个世纪一场局部战争的爆发。
1983年10月25日,美国侵入拉丁美洲的小国格林纳达。这场战局的强弱对比一目了然,但是战后的军事专家却注意到了其中一个微小的细节。在这场战斗中,一种新式的头盔被配发给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战斗中,其中的一顶头盔经受住了22发子弹的强烈冲击,其中甚至包括一颗大约23米以外射来的AK47步。这种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00米,它素以口径大,杀伤力强著称,在世界枪械的发展史中素有“长枪之王”的美誉。
抵挡住AK47子弹的这种头盔材料正是凯芙拉,它和埃里克佩带的头盔材料完全一样。
主持人:就是这种头盔本身优异的性能帮助埃里克成功地撒了一个真实的谎言,这件事情尘埃落定之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谈论它了,不过我们今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虽然战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从未停止过,火药的出现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头盔的发展并不是随着战争而一直存在的。
头盔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我国古代而在冷兵器时代以前的头盔都被称为古代头盔,那时的头盔主要用青铜和铸铁来制作,用于防护刀剑弓箭等一些冷兵器的伤害。16世纪,战争开始步入了火药时代,在火枪、火炮等现代兵器面前,古老的头盔因为没有办法解决重量和防护能力之间的矛盾,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了。
法国大革命时代后期,拿破仑带着强大的野心,想通过战争达到领土扩张的目的,在1800年对德国的一场战役胜利后,他为他的精锐部队——第八骑兵团正式装备了骑兵头盔和相应的盔甲,正如设计者所期望的一样,这样一支全副武装的盔甲军队确实让人往望而生畏。而这些训练有素的骑兵中队的确没有辜负拿破仑的期望,他们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和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在与有炮火支援的部队作战时,笨重的盔甲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有时候甚至还会帮倒忙。
当精锐骑兵列队发起冲击的时候,炮兵早已经严阵以待,炮弹和齐射的子弹穿过骑兵的纵队,所到之处尸首遍野,而倒下的士兵却像一只“站立起来的海龟”,盔甲这时反而成了骑兵们的累赘,让这些失去马匹的士兵行动起来连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如,除了抛盔弃甲,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随着火药时代的来临,作为防御冷兵器杀伤的古代头盔渐渐淡出了战场,这中间,头盔在战场上曾经一度消失了几百年。一直到上个世纪,头盔才重新出现在战场上,而它的重现和现代武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整个欧洲大陆。10月,随着战争进入僵持阶段,西线战役演变为静态战壕战,于是如何有效打击很少暴露出战壕的敌人成为最重要的战术问题。
经过仔细的研究,作战的双方都找到了一个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从高空将爆炸性武器比如迫击炮弹、手榴弹等投放到对方的阵地上。高爆武器的原理是利用爆炸产生金属碎片,达到杀伤敌人的效果。这些金属碎片覆盖区域广,而速度和杀伤力与子弹相比相对较弱,即便如此,一旦被碎片击中要害,尤其是头部,将造成非常大的伤亡。
翟珂光采访:头部的防护呢,对于士兵战场的生存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各位明白头部是人体非常致命的地方。根据历次作战的实战相关统计情况表明,虽然人的躯干和四肢它在战场上受到的打击的概率要高于头部,但是头部负伤之后它所造成的致死率,就是我们所说的死亡率很高,往往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说搞好士兵头部的防护呢非常重要。
随着高爆武器的使用,战争打破了僵持状态,双方伤亡的人数都在迅速增加,据统计,1915年,英国、法国和德国军队处置的外科伤亡中80%以上是由于高爆武器爆炸产生的金属碎片所致。于是,如何加强对士兵尤其是对士兵头部的防护,成为交战各方关注的焦点。
采访:那么从一次大战开始,头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现代头盔最早出现在法国。就是1914年。
为抢占战略要地,德法两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德军用大炮轮番轰击法军阵地,地毯式的轰炸让法国军队损失巨大。一名炊事员在撤退时顺手抄起一口炒菜用的铁锅,倒扣在头上,冒着枪林弹雨冲了出来。虽然身上多处负伤,但却大难不死,成为阵地上惟一的幸存者。这名法国士兵后来受到了他们的将军——亚德里安的接见,他坦诚地向将军陈述了自己的经历。
采访:这个士兵的话给了亚德里安将军一些思考,他回去经过研究之后,就把相关的情况下达给有关部门要研制一种能够在战场上保护士兵头部免受伤害的这么一种单兵的防护用具。这个就是现代的头盔。因此首次装备法国(军队)的这个头盔,就把它叫做亚德里安头盔。
一战后期,参战各国都注意到了现代头盔在战场上保护士兵的显著功效,于是纷纷开始研制自己的头盔。 到二战前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四种代表性的头盔。他们就是德式、苏式、英式、美式四种头盔。
德国头盔中以M35为最为典型,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头盔,头盔的金属外形沿着盔沿明显上翘,这是德式头盔的标志性特点。这款在1935年定型的头盔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头盔,在出厂的时候就被很多国家抢先定购,以至于德国空军和陆军到1936年的时候才拿到他们自己生产的头盔。
M1头盔是美式头盔的经典之作,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拥有独特的双层结构,在非战斗状态时,它的外层可以取下,战斗状态下,又可以很方便的套上去,以确保头部的安全。
而英国的头盔因为外形酷像一个刚刚出锅的荷包蛋,所以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煎鸡蛋头盔,因为从顶部到底部的高度比较浅,没办法提供对面部和候部的保护,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逐渐退出了战场。
而在卫国战争中有过惨烈经历的苏联红军也在实战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头盔。同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钢盔相比,它的外形更为圆滑。
这些头盔在战争中分别属于不同的阵营,为了区分敌我,他们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外形特点。
但是他们在设计上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的内部普遍设计了一个悬挂系统,所谓的悬挂系统是通过头盔内部几个点的分布,使头盔佩戴起来更为稳定,同时,悬挂系统让士兵的头部和头盔的内壁之间留出了一定的空隙,使子弹或弹片在穿透头盔时不能直接伤害到头部。正是这些设计在历次的战争中为保护士兵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持人:在我们的祖国,对于头盔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早在时期,由于当时自己不存在生产能力,装备的是其他几个国家的钢盔,主要是以英国和德国的为主,解放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由于当时国力的限制,志愿军的头上大多数都没有头盔,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这次战争当中,因头颈部受伤的战斗死亡率高达50.8%,这一个数字等于二战期间装备M-1头盔的美军头颈部战斗死亡率的1.6倍。于是,大批的专家奉命开始研究我们的祖国自己的头盔。
战后初期,尽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头盔对于士兵防护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对头盔的研究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才算真正开始,并在七十年代末期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款头盔——GK80,于1981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此时距离在一战时法国最早使用钢盔已过去将近七十年的时间。
采访:现在应该说按照这一个硬质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部队这一块大批量的一种装备军队的时候,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基本上用这种硬质的头盔。
这种由钢材料制成的GK80头盔凝聚了我国第一代头盔设计者的心血,在投入到部队使用的时候,普遍反映的效果很好,但是和一些世界上头盔研究时间比较久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持人:在防弹性能方面我们的硬制盔基本上就是在国际上处于领头羊。主要差距是在款型上我们现在跟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特别是像目前这个主流品种,像美军盔,它从二战一直到现在它不断的改变形式,改变款式。而我们现在一个啥状况呢?国内的帽型呢,主要的一个差别就是在款式上比较呆板一点。而且长时间就是几十年是一个款形,所以比较落后。
不仅如此,就在我国和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大批量装备这种钢质头盔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钢质头盔的认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金属的比重较大,所以士兵在佩戴钢质头盔的时候,经常感到头重脚轻,头部很容易疲劳,同时也很难适应环境和温度的大范围变化。除此之外,钢质头盔在几十年的使用的过程中还暴露了一个致命的缺点。
翟珂光采访:那么因为这个钢制头盔它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重量大,笨重,环境适应性差,冷热季这方面的适应性比较差之外,它还存在一个也是很致命的一个弊端,就是钢制头盔它易引起二次伤害,比如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在我军的一次自卫反击作战当中,我们曾经有一个战士,佩戴这个钢盔,当时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的钢盔,GK80钢盔,钢盔受到敌军一发流弹的打击,这个钢盔把这个子弹挡住了,但是子弹把这个钢盔击碎了,那么有这么一个钢片就插到了这个战士的眼眶里,那么由于战场上救治条件有限,最后导致这个战士眼睛失明。
正是钢盔的这些缺点促使了军事后勤研究者去思考用一种更为科学的材料来取代它,上个世纪70年代,一种新型的材料出现了,这正是我们在前面看到那种新型的材料——凯芙拉。与硬质的钢盔相比,用凯芙拉材料制作的软质头盔有很明显的先进性,它的质量较轻,佩戴舒适,特别的重要的是,在遭到弹头或者弹片的冲击的时候,它的材料的特性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冲击的能量,使弹头或者弹片不可能会出现反弹,从而大幅度减少了战场上的二次伤害。
采访:搞这个盔呢,是在香港回归之前当时大概是副总长到那儿去和装备部的一个李副部长要把这一个项目让我们来搞。当时也没说要搞凯夫拉也没说要也没法儿搞,但是呢不能低于国际水平,而且要能和国际上接轨。
总后军需所接到任务,就跟我们两家,因为以前我们是总后的3525厂,现在是5727嘛,以前是总后的3525厂,所以就是跟他们一起研制。九三年是四月份吧,刘三辉和刘水林就是我们周总手下的“二刘”,两个专家过来,因为他们对国际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们对产品的就是专业方面的东西比较熟悉,所以两家就属于强强联合。
当时的陈元并没有被告知他参与的是一个被称之为“963”的秘密计划,而这个头盔也将在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场合——驻港部队进驻香港时登场。陈元口中的周总,就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周国泰,他是这个计划的负责人。
采访:我们一定要在香港回归之前拿出这个头盔来。在香港回归大概半年吧提前半年。
而此时,距离香港回归还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些从事头盔研究的人心里明白,这次所面临的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计划之所以这么神秘,正是因为它的难度太大,实在没把握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
与金属头盔相比,非金属头盔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防弹能力占有绝对的优势,可是,它的科技含量与制造工艺的复杂,是钢质头盔不能够比拟的。在当时的国内,无论是研制者还是负责生产的人,凯芙拉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外国名词。
采访:说实在的,凯芙拉我们当时还没接触,知道美国的防弹是用凯芙拉,头盔是用凯芙拉,只知道这个。
采访:刚开始确实摸不着头脑,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因为觉得它是防弹的,防弹材料我们以前只做过玻璃钢。
距离最后的日期还剩下三年的时间,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们几乎要从零开始,在三年的时间内走完别人已经走了大半个世纪的路,这时,全国人民都在欢呼雀跃中等待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而在他们心头却感到一丝苦涩,因为他们了解,拿不出东西来,那一天对他们来说,将是一个耻辱的日子。但是,此时此刻,已无第二个选择了,因为,他们了解,他们的职业就是做头盔的。
真正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困难就不期而遇了,原来所谓的软质材料并不像听起来那样柔软。
陈元采访:它之所以防弹性能好,它特别难切割,你用一般剪刀根本剪不动它。剪刀也剪不动它。成型以后你根本动不了它。动它的办法是用激光切割机。一台激光切割机当时是六十万美圆吧,相当相当昂贵。或者用那个高压水切割,这都是比较先进的东西。但是我们当时也是因陋就简,从最低档的东西,从胶粘剂开始,到各种切割工具,我们都想出了自己一套的东西。
对这种连一般的子弹都对它无能为力的特别的材料,无法切割是一件很显然的事情,其实不只是切割,任何妄图对它来加工的行为显然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1995年,昌平轻武器测试场,最后的检测终于来临了,这是一家检测用的模型机,头盔将被安放在这个模拟头型上,工作人员正在往头型上涂一层橡皮泥。
与此同时,另一群工作人员正在对送来的样品头盔进行仔细测量,头盔的重量和宽度等指标都将最终影响头盔的性能评定。
场外的装弹间里,射击测试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射击准备,而此时的陈元看见测试员手里的枪和子弹,他的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
陈元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测试员手中的这种枪并非寻常,他就是国产的五四枪。这种大威力的手枪在20米内能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通常的情况下并不用来测试头盔。
回荡在试验场内的几声回响宣告了这次实验的结束,在经过了五发子弹的射击之后,这种中国自己研制的头盔经受住了五四手枪的严峻考验。盔面上除了几个小小的凹痕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头盔下面的头部模型也是毫发无损。这宣告了中国后勤防护研究人员历时3年的计划取得完全成功。
1997年之后,伴随着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这批头盔即在我军开始了大批量的装备,能预见的是,这种性能好的头盔将伴随我军走过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而它优异的防护性能也将为我军士兵的生命提供坚实保障。
主持人:在形形的防护装具中,现代新型防护头盔在未来战争中仍是军队战时佩戴重要防护装备。不过头盔的功能,却从单一的防护向综合运用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头盔内装上微型计算机和激光瞄准具、增强仪和红外成像等多频谱传感器材,可以实时监视战场环境和动向,把搜集到的战场信息及时输入单兵计算机做处理,对战场上的几百个目标作出判断,为单兵行动提供参考依据。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封闭的头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把三防装具和头盔融为一体。这样的头盔和单兵一起,组成完整的士兵平台,完全突破了单一的防卫观念,成为数字化战争的独立的作战单元,随着单兵作战系统的完善,现代的战争就彻头彻尾演变成一种科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