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07 17:35:43 | 作者: 产品中心
1月28日,武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发布数据:2023年,武汉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亿元。
2023年以来,武汉市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域内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5路,进园区、看工厂,探访武汉五大优势产业现场,看到一幅幅热腾腾的研发、生产画面,感受到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拼搏赶超氛围。
武汉长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对激光医疗器械设备做测试。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武汉长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激光)的研发办公室里,电脑上最新的设计图纸和几台测试仪器都摆在了企业研发负责人艾畅的面前。
1月26日下午,艾畅和他的小组成员就“冷激光截骨机器人”的再一次升级,进行着一番热烈的讨论——
“时间不够,去年做出了样机,计划在近期就能实现2.0版本的升级,做出工程机。”艾畅和记者说,产品计划在明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从目前的样机到工程机、再到送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春节临近,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紧迫感,正利用节前时间加班加点做着一次次测试,“争取节后就能有新成果,早一天实现创新突破产品就能早一天面世。”艾畅说。
去年,长江激光研制的“冷激光截骨机器人”获评2023全球科学技术创业大赛优秀奖,在国内外155个光子与医疗器械赛道的项目中位居前列。“激光是最快的刀,也是最灵活的刀。”艾畅介绍,这一产品一改骨科物理方式的锯骨手术,让一束光替代一把把锯刀和骨凿,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损伤,还能轻松实现自定义切割曲线的高精度截骨,“让截骨手术的切割精度从传统的1到2毫米提升到100微米,处在行业领先水平”。
“只有创新驱动,企业才有发展!”长江激光总经理顾勇刚说,扎根优势产业、聚焦创新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作为一家专注于“激光+医疗”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要自立自强,让创新力生长出核心竞争力。
2022年11月,长江激光在光谷成立,聚焦于激光切割在骨科、医学美容、口腔科、微创医学等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目前在研的已有4大类近10项产品,获批和申请中的专利项目已有30余项。去年安家在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以来,长江激光已建设2个研发中心和2个生产基地。顾勇刚说:“武汉打造的研究机构和产业平台,正在成为企业的创新‘加油站’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创新驱动,小企业也有大未来。”在顾勇刚的规划中,长江激光今年将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并在未来冲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拿下激光医疗的关键技术,让科学技术创新服务更多的医生和患者。”
1月26日上午,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汽车集团——萨尔瓦多-卡塔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里贝罗,走进岚图汽车工厂总装车间。
萨尔瓦多-卡塔诺集团业务遍及全球42个国家。2024年,该集团将携手岚图,在西班牙、葡萄牙发布岚图品牌,上市岚图FREE及岚图梦想家两款车型。
岚图汽车海外业务负责人高源说,2022年2月,岚图汽车北欧市场成为首个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队”品牌, “今年,岚图汽车还计划进入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当天,长江日报记者在岚图汽车工厂总装车间的流水线上看到,一排纯黑的岚图汽车正等待装配。工人们身着灰色工装、戴着白色手套,在汽车上徒手“摸来摸去”,为一辆辆岚图汽车出厂做最后的检查。在工厂中央的电子屏幕上,绿色的数字实时跳动着,显示着最新的完工量。现场一派热气腾腾的工作景象。
“我们今年要冲刺年销售10万辆。”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高级经理张敏说,春节临近,岚图汽车工厂正拉满“进度条”。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卢放介绍,岚图汽车要自立自强,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激发新质生产力。
卢放认为,通过数字化工具为用户创造价值成为新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而数字化时代也加速着汽车的“软硬融合”,不仅汽车硬件实现通用化、模块化生产,目前一辆汽车上最多已集成约1亿行代码,“到2025年,一辆汽车上的代码将会多达10亿行,汽车公司正在向科技公司演变”。
卢放说,以提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为抓手,岚图汽车积极掌握数字化相关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赋能汽车全流程制造。
不止步。1月22日,东风岚图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依托华为在ICT技术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双方将一同推动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去年岚图实现了销量七连涨,年度销量突破5万辆,同比增长160%,是去年为数不多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车企之一。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新岚图FREE、新岚图梦想家、追光PHEV等升级产品先后上市。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岚图汽车推动“车机联动”效果颇丰,截至目前,岚图汽车APP运营用户已高达600万人。
时值寒冬,位于江夏区东湖高新国际健康城的劲帆生物医药科技(武汉江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帆医药)检测室里却“气候宜人”,温度计显示24℃。1月26日,时针指向下午2时,黄黎博士准备进行交接班。在生产车间更衣处,她干练地拿出皮筋将长发盘起,套上两层防护服,经过层层消毒走进车间。
“年终将至,为顺利交付订单,前几天我们从始至终三班倒。因为细胞培养一旦开始,就离不开人,需要随时记录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黄黎对记者说道。穿齐装备的她只露出一双眼睛。这天下午,她的任务是做20组样品的数字式聚合酶链反应实验,用于检测产品中的病毒滴度。
房间里,只听得见机器的运转声,越是安静,实验人员越是“绷着一根弦”,黄黎越能投入其中。用移液器取2微升病毒样品用水稀释,混匀、离心、加入蛋白酶,进行水浴加热,再把样品分别注入8连管中,放入仪器,检测实验数据,黄黎边做实验,边用笔记录下每个步骤。
这段时间,在劲帆医药里经常能看到像这样争分夺秒的场景。上周,劲帆医药刚刚给新药研发公司交付了3批产品,东湖高新国际健康城为劲帆医药定制化打造的占地1.2万平方米的二期生产车间同样也在加紧施工。去年12月,占地6000平方米的一期生产车间投产,劲帆医药已进入边建设边生产的状态。
“罕见病、眼科、神经等领域的很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缺陷或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引起的,例如渐冻症、血友病等。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能轻松实现治愈目的,而基因导入的过程则一定要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劲帆医药生产总监吕兴凯比喻,这个载体相当于是给正常基因套上了一层“特殊的外壳”,让其顺利进入人体内。
经过10余年的研发,劲帆医药通过改造“野生病毒”的基因序列,攻克了腺相关病毒载体大规模化生产难题。
“基因治疗是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力的新赛道之一,为罕见病基因治疗、溶瘤病毒、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神经系统药物开发等领域提供病毒载体改造、大规模制备等服务,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吕兴凯说,公司硕博及专业方面技术员工占比高达70%,构筑壁垒技术平台抢占市场,劲帆医药信心满满。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测试区,一架无人机自动起飞直达高空。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1月26日,在位于洪山区黄龙山南路的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测试区,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点击屏幕上的执行键,户外,一座圆形机库门自动开启,一架无人机自动起飞,直达高空。返航时,无人机识别机库上的二维码,同时通过实时动态测量,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
“这套机库即将交付,需在测试场进行仔细的检测,目前测试一切正常。”操作人员说。记者看到,机库上印有“中国光谷”字样,这套机库将被用于东湖高新区的低空智慧城市管理工作。
进入制造中心装配区,一群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人正专注着手中的工作,焊接、拼装、调试……制造中心总监李渤介绍:“这个装配区是去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不到一年时间,这块占地600平方米的区域已经不够用了,2024年将在另外一处产业园增设新的装配区。”
记者看到,装配区两侧放置了正在拼装的机库,样子类似一个圆形的胶囊舱,上半部分半球形的外壳可以自动开启,具备防尘、防雨等功能。李渤介绍:“这相当于无人机的‘停机坪’,通过这一个平台可以实现无人机的自由起降、充电、巡航,无需人为操作。”
“今年元旦假期到现在,我们已收到国内5个城市的订单,订单量同比增加了3倍,用于智慧城市、森林防火、电力巡检。最近我们都在抓紧生产,争取在农历春节前完成这批订单。”市场总监雷震说。
进入公司展厅,记者看到右侧排列了多种型号的旋翼无人机,挂载了红外相机、气体探测器、喊话器、激光雷达等,根据不同的需要能应用到不同的场景。抬起头来,能够正常的看到展厅顶部挂有一台垂起固定翼无人机,科技感十足。
在公司4楼研发中心,32岁的金顶寿正用电脑进行算法调试。他介绍,正在进行的这项操作能让无人机变得“更聪明”。“最近我们正在攻克视觉算法有关技术,让我们的无人机视角更广,更安全和智能。同时也在攻克让无人机在无GPS信号时也能安全返航的技术,以及无人机AI云边端协同技术,让AI算法插上翅膀可以走得更远,服务更多的业务场景。”金顶寿说。
公司总经理陈虎说:“去年,我们储备了很多科技型人才,下一步将开展面向无人机等领域的关键研发技术,助力开发更多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据了解,该公司现在存在员工近800人,其中近六成为研发人员,平均岁数31岁。
陈虎介绍,下一阶段更重要的问题是商业化落地,未来要探讨无人机更高阶的城市低空智能驾驶方案,全方面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效能。
开普勒市场负责的人介绍开普勒在无人机应用场景开发的探索进展。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1月26日下午,武昌区斗转科技园开普勒卫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内,测试工程师张奥特的眼睛紧盯着屏幕里地图上忽然出现的一条红线——钟祥市一处与北斗卫星系统相连的地基增强站未能正常工作,可能会影响方圆几公里内无人机设备的高精度定位。
不到一分钟,张奥特分析数据得出,应该是当地网络信号出现波动,很快就能恢复。他将信息同步给了同事,问题即将解决。
全天24小时,开普勒的研发和运维团队都在保障这套系统正常运作,节假日亦然。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为何24小时不离人?开普勒市场总监刘盼介绍,这是开普勒自主研发建设的天地一体化导航增强系统,通过布设在全国的地基增强站,能将中国境内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
“有了它,北斗系统才实现了对地面设备的高精度定位导航。如今电力行业、农业、林业、能源行业等均已搭载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巡查巡检服务。”刘盼说。
刘盼介绍,新年伊始,开普勒研发团队就与无人机合作商一起,不断对天地一体化导航增强系统来进行调试和升级,探索0.5吨至1吨无人机运输应用场景。
“就像手机插卡就能打电话一样,无人机连上我们的系统,就能自动导航去目的地。”开普勒董事长、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齐乐说,“无人机物流应用面广,万亿级市场业务规模大。推动无人机物流场景应用和商业化尝试,其实就是对低空领域的管理、规范做全面探索,立足湖北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先行先试探索‘低空经济’发展。”
在开普勒展厅显示大屏上,代表地基增强站的小绿点已经布满中国地图。赵齐乐介绍,开普勒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在全世界内布设超5500个地基增强站,服务能力全国领先。
依托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开普勒正布局北斗下一代低轨星群增强服务,力争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球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运营商。
据介绍,武昌区正着力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新赛道,而北斗应用产业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武昌区已培育北斗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40余家,初步形成了5G+北斗、应急+北斗、测量+北斗、人工智能+北斗、遥感+北斗等数字化行业应用,未来将打造“小而精、特而强、专而尖”的北斗数字化的经济产业融合发展集群。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栾嘉雯 秦璟 李慧紫 李昕宇 郝天娇 通讯员熊雅琼 孙亚云 况昕昀 吴頔 实习生贺小珍统筹:蒋立青)
【顶刊论文解读】用“魔法”打败“魔法”!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法这样炼成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7月1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80后”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野外踏青也可点外卖,几分钟就能送到!”在四川成都彭州市郊外山区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谭晓雪打开“送吧空运”手机小程序,点了一杯咖啡。不到十分钟,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面前的平台,打开货箱,一杯咖啡安放其中。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4日开幕,今年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带动下的AI应用,正在市场上找到落地方案。
该同传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正来自于不久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