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11 15:36:39 | 作者: 资讯中心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正准備和从前一樣帶妻兒去加拿大的美迪科公司董事長楊鎮華接到上海市經信委的電話:“明日上午9點請您到市經信委302會議室開會,請務必到会!”
“市經信委找我什麼事?”一頭霧水的楊鎮華求助父母官——奉賢區奉城鎮政府。原來,疫情暴發以來,醫用防護服全國紧急,在上海,市經信委通過全市摸排,得知:美迪科现在正在建設新的廠房,未來將向醫用防護服生產領域拓宽。
第二天,楊鎮華准時趕到市經信委開會。市經信委和防護服原资料供應商杜邦公司都認為,美迪科是最有條件在上海率先量產醫用防護服的企業。美迪科是擁有醫用防護服质料的杜邦在中國地區Tyvek醫用包裝资料的仅有授權加工商,具備向醫用防護服轉產的潛質。
“請美迪科馬上组织轉產生產防護服,十分時期,請您援助國家,有困難我們隨時幫您解決!”經信委領導不容分辯的語氣和期盼的目光,讓楊鎮華隻能答复一個字:好!
美迪科(上海)包裝资料有限公司,成為被上海市經信委緊急征用為全市榜首家定點轉產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
接下“任務”,首要面臨的便是轉產問題,意味著要把工廠裡原有的一條醫療器械包裝生產線拆掉,改為生產醫用防護服的車間。
從市內回到工廠,對於轉產和騰空車間的問題,已在企業內部開始爭執,車間主任榜首個反對,“年前,我們本想擴大醫療包裝這塊產能,已經投入了不少錢進行車間改造,准備過完年大干一場,現在要拆掉原來的生產線騰出車間,這不是折騰錢嗎?並且春節都放假了,誰來拆?新設備能不能敏捷調試裝好都是問題。”
“騰不騰車間,轉不轉產,咱聽老板的!”办理層說。楊鎮華一錘定音敏捷做出決定:轉!
但是,正值春節疫情暴發期間,人員和設備一時半會很難湊齊,并且醫用防護服屬於二類醫療器械,國家標准和技術規范的要求較高,對專業設備和技術工的需求也很大,怎麼辦?
“新廠區還是毛坯房,裝修來不及,老廠區兩間潔淨度達10萬級的醫療包裝車間,”楊鎮華決定,“先拆一間,把生產線建起來!”
同時,車間主任敏捷集結留守上海的員工,兩天時間把本来裝滿醫用包裝設備的廠房清空,把之前生產小批量醫療反穿衣的平車、拷邊機搬了進來。上海市藥監局現場指導,經檢測,廠房潔淨度契合醫用防護服生產環境標准。
壓條機但是醫用防護服的關鍵設備,當防護服完结整體縫合、安裝拉鏈,並給袖口和褲口縫制鬆緊等工藝后,必須要用壓條機一寸一寸地讓密封條把近萬個針孔封住,才干保証密不透風,防護服才干成為真实的“生命铠甲”。
春節假日加之疫情防控,上哪去買壓條機?楊鎮華到處“求救”,作為長期合作伙伴的杜邦從一個一個供應商開始查找,打電話、查庫存,調集全球資源尋找合適廠家。終於,打聽到廣東江門一家企業有存貨。
“我馬上打款,採購10台。” 楊鎮華敏捷將壓條機的款項打了過去,但是壓條機運輸過程又是好事多磨。
“一台壓條機運費1萬,10台就需要10萬。”春節加疫情,運費漲價,工信部特派員和經信委都來協助,經過反復商议之后,一卡車10台壓條機運費降至3萬。
“3萬,行,馬上出發!”卡車帶著10台機器上路了。隨著疫情的發展,各省界也在封路,卡車一出發就“卡”住了,底子出不了省。
“這批壓條機是准備生產醫用防護服的,是防疫物資生產所用。” 經信委再次聯系作业人員,車才開了出來。
從初三到初五,途徑廣東、福建、浙江,每到一個關卡,上海市經信委保证組就前后連線,緊急辦理綠色通行証,歷經72小時,1500公裡,第一批10台壓條機終於來到了美迪科工廠。
壓條機的問題解決了,楊鎮華心裡還是不踏實。“專業的設備加上專業的技術,才干保証質量。”在楊鎮華看來,質量,是防護服的關鍵,“不能有什麼閃失。”
這時,合作伙伴杜邦來提供有關的技術資料、產品樣衣指導生產,保证質量。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沒有熟練的縫紉工!公司從來沒和制衣行業有過交集,更沒有了解防護服生產縫紉的技術工人。
家住杭州的市場總監余磊想到了在制衣廠作业的“大裁縫”姐姐、姐夫,他当即聯系還在老家過年的家人,詳細了解防護服的生產工序、技術要求、所需設備等,還請他們協助防護服打樣板、制衣設備調試,幫助設計監管表格等。他還讓姐姐、姐夫聯系原來在制衣廠的搭档,和公司地点的社區,敏捷動員,讓有條件能出門的工人趕到公司。
姐姐、姐夫來到了上海,兩個孩子也就留在了余磊的家中,加上自己家中的兩個孩子,四個孩子全由妻子一人照看。
“一開始,日產隻有500件,歸根結底便是沒有人。”楊鎮華說,后來,在奉賢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奉城經濟園區有限公司找到藍島箱包公司,后者的50名員工和一批縫紉機進入美迪科潔淨車間,投入醫用防護服生產。
當地政府還挨家挨戶尋找會用縫紉機的乡民,不斷擴大這支紡織工急救隊。“我們這裡還引發一次報警,有個阿姨到我們這裡來上班,因為進無菌車間,她手機關掉了,她從早八點干到晚八點,她兒子一天都沒找到人,就報了警。我們每天都有登記,一看,原來是我們的車間工人,才解除了這場誤會。”工會主席凌龍興說。
现在,當地20多位“老紡織”也已火速上崗,生產線迅即轉動起來。“在邻近萬佛閣的尼姑也來做義工。”凌龍興說:“她們幾十個人換班來幫忙,并且還要自己帶齋飯,一天做下來很認真,很辛苦。”
“錢先不談,工人的工資能够翻倍。”對於熟練工的招聘,楊鎮華不計本钱。凌龍興說:“他真的是一位有良知的民營企業家,生產防護服他不求回報,每天隻計算能出來多少件。”
除了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制防護服以外,工廠的办理者也在日夜奮戰。楊振華從大年初三起,拾掇了幾件衣服,就直接住進了廠裡,連續26天沒回家,每天扎在廠裡處理各種生產問題,忙起來一天隻睡三四個小時。來自台灣的廠長李裔遙說:“我是2月5號回來的,現在我是連續59天上班,余磊是第62天。”
轉產防護服,還有一個難點,出產器械要達標,必須有完好的規范办理制度、手冊、表單等才干獲得上市許可。依照慣例,醫療器械生產“兩証”申請最快也要半年,一般要一年左右才干完结一切准備作业。
余磊主動請纓協助技術部門完结申報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証、生產許可証的文件准備作业。在他的溝通協調下,市經信委極力協助,市藥監局則開通應急物資快速審批通道,把審批醫療器械生產“兩証”的時間從一年壓縮至15天。
經過一個月的日夜奮戰,由楊鎮華帶領的企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2月2日,第一批2000件醫用防護服完结小批量試生產並送檢﹔2月16日,美迪科成為上海首家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証和生產許可証的醫用防護服企業。
2月17日,公司爭分奪秒趕出第一批5000件醫用防護服運往武漢,為戰疫一線醫護人員送上防護保证。
來自杜邦的朱雋超說:“杜邦在越南、柬埔寨的工廠,一個工人一天大约貼條200件,但在這裡,工人一天最多貼條達到了348件,中國制作的速度太讓人驚訝了。”
“現在產量提上去了,都能滿足了。”现在,美迪科每天的醫用防護服產能達8000至12000件,基礎型防護服產能為近5000件。
“同舟共济,並肩戰疫,才做成了這件事。轉產防護服,政府為我們當起了“店小二”,經信委幫助各方協調,村支書幫我招人,工人不夠,員工家屬來幫忙,尼姑也來做義工,還有外資企業杜邦調集全球資源保质料,台灣籍廠長李裔遙也是逆行與我相助……”
楊鎮華把自己比方成一塊“石頭”,“我仅仅被投入疫情中的石頭,八方援助才是那一層層泛起的漣漪,而正因為這些漣漪,才讓我們更有無比堅信,橫在我們眼前的困難,一定能跨過去。”